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选择,从早上睁开眼睛的瞬间开始到晚上睡觉,我们的每一天都在选择。几点起床、如何洗漱、吃什么早餐都需要我们去选择。当然,我们每天都做的事情已经有了倾向,因此我们都没有意识到选择的过程,但严格来说,这也是选择。
选择的强压从买东西的时候正式开始。即便买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也会被各种各样的可选择性压得透不过气来。物品种类很多,而即便是同一种物品,价格也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出选择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前人们都是去市场里挑选物品,只要确定需要的品类就行了。那时候不仅商店比较少,而且商店里的物品或价格也都差不多,没什么选择的余地。然而随着制造业、物流业、广告业和网络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在选择的洪水中挣扎。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选择权与因此而感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之间是正比相关的。认为对自己的职业、居住地,甚至配偶都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时,会感到幸福和满足,可选择的对象越多,就会感到有更多的自由。
那么,与过去的人相比,有着更多选择余地的现代人更幸福吗?由于经济富裕而有更多选择的国家的国民,比经济条件恶劣的国家的国民更幸福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关系,但超过一定水准之后就基本没有相关性了,相反还会出现反比相关。
1978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的西蒙(Herbert Simon)将面对选择时不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人分为“极大化者”和“满足者”。只追求最高的人就是极大化者,不论什么时候都只想选择最好的,而要想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没有选择的其他所有东西进行确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最终,极大化者对其他选择的迷恋使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和焦虑。越选择,越不能满足自己。
相反地,满足者只选择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有与自己的选择相比更好的,但在选择的一瞬间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因此会感到满足。
这就是选择并不一定与自由和祝福、满足和幸福相关的理由。美国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心理学家巴里·施瓦兹在《选择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选择需要认知上的努力和时间来对备选项进行比较,在众多备选当中选择一个的话,对于没被选上的其他备选就产生了机会成本。因此,选择的结果不好或寻找更好的备选时经常容易后悔。
我们不能因为“选择”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就不进行选择,但是将我们的选择与自由、满足以及幸福感相联系,让我们从极大化者向满足者转变怎么样?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