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愿的第三帝国:1930年代的希特勒与威廉二世

不情愿的第三帝国:1930年代的希特勒与威廉二世

作者:睿智的高林桑

皇储亲自为希特勒站台让越来越多的旧帝国的怀念者倒向希特勒,而这正是希特勒崛起的真正动力。

关于希特勒对威廉二世的态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说希特勒很崇拜威廉二世,另一种说希特勒以前崇拜过威廉,但是之后对威廉非常不以为然。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但却没有提出正确的解释。希特勒确实恭维过威廉,但希特勒也确实对威廉不以为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还得到历史上去找。

640?wx_fmt=png

希特勒对待威廉二世的态度和他对待霍亨索伦皇室的态度甚至他自己留给历史的形象都是随着时间变动的,1933年希特勒在“波茨坦日”的这种恭顺姿态其实很能代表希特勒上台前后的形象

首先希特勒参加不参加军队和他是否崇拜威廉没有关系。因为希特勒参加的不是普鲁士军队,而是巴伐利亚王国军队。希特勒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的士兵,不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士兵。所以我们不能把希特勒参加德军作为他崇拜德皇威廉的证据。

其次希特勒是比较典型的奥地利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原本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是一体的,它们都是1848年争取自由和统一的那一代人。只不过其中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后来面对了帝国的这个现实,所以容忍了霍亨索伦王朝。而奥地利的那一部分依然保持着自己反对君主制的自由主义的一面。理由也和希特勒一样,因为在这些民族主义者看来哈布斯堡王朝是多民族国家的象征。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和哈布斯堡王朝和解,连本国君主都不喜欢,自然也不喜欢霍亨索伦王朝,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欢迎的人其实是俾斯麦,希特勒的楷模舍内雷尔曾经用一句话解释他的政策,那就是“顶好让俾斯麦快点来统治我们。”对他们来说如果为了并入德意志大家庭必须接受霍亨索伦的统治,那也是迫不得已的代价。所以他们对德意志帝国和霍亨索伦王朝其实都没有什么好感。

640?wx_fmt=jpeg

1914年的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的奥地利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是基于爱德国而不是爱皇帝而参战的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希特勒对威廉二世皇帝就更没有什么好感了。而这也和早期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意识形态相符。民社党是一个右翼草根的党,这个党的缔造者是一个从柏林回来的钳工。指望这样的党对皇室有好感完全是做梦。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还会对威廉二世表现出好感呢?原因在于当时的德国社会。

1917年美国参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对外宣布自己不是要卷入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相反美国要打一场终结战争的战争,而威尔逊的要求就体现在《威尔逊纲领》里。威尔逊总统宣布只要中欧各国的人民能够推翻自己的专制政府实现民主化,他就要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给中欧盟国的人民带来公平的停战条款。当德国在战场上失败以后德军统帅部也开始寄希望于《威尔逊纲领》所许诺公平的停战条款了。于是鲁登道夫支持了巴登王子马克斯主持的立宪主义改革,德意志帝国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但是这种改革也向协约国证明了德国的无力和迫切的停战欲望,于是鲁登道夫也希望在战场上能够为德国争取体面的和平创造条件。但是陆军已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只能寄希望于海军。当长期困坐威廉港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准备出海决战的时候,革命爆发了。

640?wx_fmt=png

1918年11月社民党的帝国宰相艾伯特和未来的社民党的德国总理谢德曼各自在柏林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共和国建立,军队默许了他们的革命,因为期待此举能够给德国带来更好的停战条件

这时候的皇帝是希望进行镇压的,但是此时已经代替鲁登道夫出任军需总监的格勒纳将军告诉兴登堡,或许革命也是一种争取体面的和平的办法。到1918年底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默许革命推翻皇帝,建立共和国或许更有利于争取夸大的和平条件。于是威廉二世皇帝被迫退位,流亡荷兰,德意志建立了共和国。但是《凡尔赛合约》的条款众所周知的严厉,于是那些在1918年抛弃皇帝的人就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为了争取宽大条款才抛弃了皇帝,现在皇帝流亡了,条件却异常严厉。于是德国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争取复辟的右翼运动,这种复辟运动的核心就是旧军队。

640?wx_fmt=jpeg

你们觉得这是第二帝国还是魏玛共和国?魏玛时期的军队来说最好的就是忘记共和国回到帝国的美好年代

希特勒既然想要搞右翼运动就必须跟这种复辟运动一起干,否则根本就没希望。因为希特勒虽然有很强的煽动群众的能力,他讲话人民爱听而且能够把听众动员起来,但是他自己没有钱,他的党也没有钱,而当时的新闻出版和媒体只有两个大阵营,要么是左翼的阵营,他们肯定不会报道希特勒,剩下就是右翼的阵营,他们也不报道希特勒,因为希特勒在他们看来实在太左了。纳粹党要国家干预经济,纳粹党要搞计划经济。纳粹党只是把左翼的反对资本主义改成了反对犹太资本主义。纳粹党的草根属性让右翼对他们实在喜欢不起来。而且纳粹还不组织工人运动,所以右翼的大工业家连讨好他们的必要都没有。所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纳粹党从无到有的那些年里,右翼势力其实不怎么给纳粹钱的。

640?wx_fmt=png

保皇党人里只有公认的“笨蛋”胡根贝格才有兴趣跟希特勒合作,1933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希特勒的内阁,而之前的保守派内阁都不愿意带他一起玩

希特勒也很快认识到这一点,所以1926年他就通过胡根贝格跟保皇党实现了和解。胡根贝格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最红果果的保皇党,他不是贵族出身,当过克虏伯集团的总经理,但却以毫不掩饰的支持君主制和容克地主而著称。1926年的他领导着议会里的一个右翼党,同时还掌握着魏玛共和国最大的新闻出版和传统集团。但是这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除了立场几乎一无是处,所以右翼的贵族精英还有大工业家其实都不愿意跟胡根贝格搅到一起。陆军的施莱歇尔将军更是直接把胡根贝格当傻瓜。所以几乎只有希特勒愿意跟胡根贝格合作,因为胡根贝格有希特勒最需要的东西——宣传媒体。

640?wx_fmt=jpeg

穷的同时还非常奢华追求享受的波希米亚气质的阿道夫希特勒对大排量汽车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爱,这让他在他那个失业钳工组织起来的党里很不受欢迎。但希特勒有煽动的能力,所以他和他的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窦唯和黑豹乐队

希特勒最大的才能就在于煽动,希特勒对他的听众的情绪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力和煽动性,但是直到1926年为止希特勒的影响都是地区性的,纳粹党自己的报纸发行量不够,又没有其他大报愿意报道他。跟胡根贝格合作可以为希特勒打开传统渠道,建立全国性的影响,而胡根贝格也需要一个希特勒来为帝国复辟摇旗呐喊。所以,以纳粹党从此不得在集会中攻击威廉二世皇帝,纳粹的报纸也不得发表攻击霍亨索伦皇室的文章为条件,胡根贝格和纳粹党实现了联盟。纳粹党从此登上魏玛共和国的全国舞台。

640?wx_fmt=jpeg

皇储是让巴伐利亚群众煽动家真正登上德意志政治舞台的关键人物,没有他在1930年代初为纳粹的站台,纳粹的迅速崛起是难以想象的

从1926年到1932年的六年里,胡根贝格提供的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同时胡根贝格对希特勒的背书,让那些原本因为纳粹党的草根出身和社会主义倾向而对他们敬而远之的右翼选民,开始相信纳粹党是一个对霍亨索伦王朝有好处的党。这就为纳粹的迅速崛起敞开了大门,而希特勒也意识到这些新增的选民到底是为什么到投票站给纳粹投票的。所以希特勒一直对威廉二世皇帝采取一种善意的沉默,他绝不允许纳粹党攻击威廉二世,也不去积极吹捧威廉二世,但他对霍亨索伦皇室却是千方百计加以拉拢和接近的。虽然威廉二世宣布帝国不复辟自己就不回德国,但是威廉二世的儿子皇储威廉还有皇储的儿子却都已经回到了德国。希特勒对皇储和皇储的儿子都采取拉拢的路线。而纳粹党能够在魏玛德国成为一个公然的右翼党也正是托了皇储的福。

1932年的大选里纳粹党提名威廉皇储为总统候选人,而威廉皇储则许诺自己成为总统之后会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所以纳粹党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宣布的竞选口号是皇储-希特勒路线。皇储加入纳粹党阵营向所有对霍亨索伦王朝心怀向往的右翼选民指明了投票对象。虽然兴登堡和威廉二世都反对皇储参选,最终皇储也在威廉二世的逼迫下退出了总统竞选,兴登堡自己站出来击败了希特勒第二次当选总统,但是德国保皇党人转向希特勒的局面已经形成,1932年的总统大选里右翼势力大多倒向了希特勒。正如兴登堡自己所说“我不是被我的人选上来的”,兴登堡是被共和派选为总统的。

640?wx_fmt=jpeg

皇储的政治影响其实被很多人包括急切的想要跟纳粹划清界限的霍亨索伦王室自己忽略了

1932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奠定了纳粹党作为德国右翼最强政党的地位,皇储亲自为希特勒站台让越来越多的旧帝国的怀念者倒向希特勒,而这正是希特勒崛起的真正动力。而希特勒在不能独立过半数的情况下,想要接近兴登堡总统也只能依靠右翼势力的支持。这些因素决定了希特勒必然会对霍亨索伦王室采取一个友好甚至是对复辟默许的态度。

640?wx_fmt=jpeg

希特勒对兴登堡的恭顺姿态,背后是站在他们中间全副武装的冯-布伦堡,兴登堡总统亲自挑选的国防部长,1933年到1934年之间希特勒最害怕的就是布伦堡突然清洗纳粹党,但布伦堡是个蠢货让他白担心了

但是一旦希特勒真的掌权,尤其是1934年希特勒清洗了内部的施特拉赛和外部的施莱歇尔这两个威胁最大的敌人——其实希特勒也想杀了巴本,但是巴本依靠兴登堡的力量保住了性命——希特勒就对复辟问题采取了冷处理。1934年当兴登堡总统逝世的时候,保皇党人最初认为兴登堡会通过政治遗嘱要求希特勒复辟霍亨索伦王朝,同时让希特勒继续作总理。但是希特勒公布了兴登堡的政治遗嘱,里边并没有复辟的内容。然而保皇党很快宣布兴登堡在政治遗嘱之外还有一封致希特勒的私人信件,要求希特勒复辟帝国,可是希特勒拒绝公布总统的这封信,转而与国防军联手,自己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兼总理,也就是后来的“元首”。这件事其实真正导致了皇室、保皇党和希特勒关系的破裂。很多人把希特勒和威廉二世之间的关系破裂归咎于水晶之夜和马刀之夜,认为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让皇帝对希特勒失去了信任。实际上皇帝和希特勒关系的真正破裂是元首法的颁布,还有军队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几件事发生在同一年才让人们对他们关系破裂的原因产生了误判。

640?wx_fmt=jpeg

1934年兴登堡总统的死才是希特勒和保皇党彻底分裂的标志性时刻

640?wx_fmt=jpeg

但还是布伦堡这个蠢货几乎在每一个希特勒的关键时刻都站在了希特勒一边,1934年军队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就让这个煽动家抓住了德意志国家的全部权柄

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和贵族军官团、保皇党、甚至皇帝的关系都从1934年开始急转直下,为什么希特勒对威廉二世有着前后相反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当希特勒需要霍亨索伦王朝的时候,他恭维威廉二世,甚至在皇储面前表现出一副恭顺的态度。一旦希特勒自己站稳了脚跟,他就对皇室进行冷处理,只不过此时他还没有完全肃清军队里的贵族军官团势力,所以占领荷兰期间他给威廉二世派出了警卫,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对前皇帝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把皇帝看管起来。而当贵族军官团终于对希特勒忍无可忍,在1944年7月20日发动暗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的时候,希特勒立刻对皇室采取了报复活动。如果皇储没能顺利的逃脱,他的下场很可能和那些曾经考虑要不要在杀死希特勒之后让他复辟的将军们是一个下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