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黑猫警长》已经夭折32年了。
1987年,该片第五集播完,黑猫警长于片尾举枪逐字打出“请看下集”字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黑猫警长》为什么只有五集?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第五集播出后,该片导演戴铁郎突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通知退休。
据文汇报2012年的报道,戴铁郎曾如此描述自己的退休情形:
“那天我被叫去人事处,他们递给我一张退休证,说我年龄到了,该退了。那一瞬间我愣住了。醒过神来后,我一句话没说,拿了退休证转身就走。”①
不过,澎湃新闻2014年的一篇文章称:
“根据澎湃新闻记者调查,《黑猫警长》并不是戴铁郎在美影厂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在1990年代初期还编剧、导演了《森林,小鸟和我》、《警犬救护队》等。戴铁郎是61岁退休的,确切退休时间是1991年9月。”②
也就是说,第五集播出(1987)后,戴铁郎在美影厂继续工作了约3~4年的时间。
退休并不是《黑猫警长》夭折的真实原因。
流传甚广的另一种说法是:戴铁郎和《黑猫警长》童话的作者诸志祥之间,在1987年发生了版权纠纷。
这场纠纷确实存在。其始末大致如下:
诸志强的科学童话《黑猫警长》于1982年出版发行。次年,美影厂征得诸的统一,着手将其改编为美术动画片,戴铁郎担任导演。片首注明“根据诸志祥同名科学童话改编”,并向诸支付了稿酬。同期,经美影厂同意,戴将动画片改编为美术连环画在刊物上发表,并合编为连环画单行本出版发行。其中部分连环画未署原著作者诸志祥的名字,戴并获得稿费收入约2.4万元。1987年6月,诸将戴告上法院,认为戴侵犯了《黑猫警长》的版权及署名权,要求戴公开登报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
此案发生在国人知识版权意识极为薄弱的年代。经法院数十次调解谈话,1987年12月31日,二人握手言和告终,戴铁郎自稿酬中拿出2880元赔偿给诸志祥,诸志祥当庭撤诉。③
2013年,诸志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这段往事:
“你(戴铁郎)认错了嘛,就可以了。就这个样子了。后来到90年代以后,后来东方电视台要拍《黑猫警长大战外星人》,还要请他来做导演,我说无所谓,这个可以的,我也不计较前面的。我们合作得很好,现在如果碰到的话,还是蛮好的。不是因为诉讼了以后,变仇人了,不是这样的事情。”④
戴铁郎的好友,《黑猫警长》制片主任印希庸也有相似的说法:
“退休四五年后,戴铁郎和科教片厂曾经有过一次对《黑猫警长》后续的失败尝试,但当时失败不是因为版权的问题。”⑤
也就是说,两方当事人都否认了“版权诉讼纠纷导致《黑猫警长》夭折”这一传言。
图:《黑猫警长 二》连环画,署名:编文/戴铁郎 绘画/戴铁郎 封面画/戴铁郎
自1987年第五集播出,至1991年戴铁郎由美影厂退休,这段时间里,《黑猫警长》始终没有下文。
其真正原因是:美影厂自身陷入了困境。
从历任美影厂领导所撰写的年度报告中(收录于《中国电影年鉴》),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美影厂的境遇,以1988年为分界点。《黑猫警长》的命运(具体而言就是在报告中的存在感),也以1988年为分界点。
(1)1988年之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影厂曾是中国唯一的专业动画生产厂家,集中了国内绝大部分动画艺术家和创作人员。其生产模式,是由国家拨款、下达生产指标,美影厂完成后由国营电影公司收购。美影厂既不必直接面对市场,也不必担心盈亏。
约从1984年起,事情开始起了变化——电视市场渐趋成型,外国动画片进入中国,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陆续成立。美影厂则继续维持精雕细琢(甚至不惜一部单集片耗费逾年之功)的生产模式,不考虑市场需求和播放档期。⑥
这种生产模式,更多地强调“艺术性”,尤其强调“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性”(多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故1984年诞生的《黑猫警长》第一、二集,虽然在全国儿童电影评比中获得了“童牛奖”(获奖的是第一集),却遭到了“权威专家”的冷遇,被批“缺乏民族特色”,不得不暂且停摆。
1986年,美影厂终于注意到,观众对动画片的需求已经“从影院逐步转向电视屏幕”,当务之急是赶制适合电视播放需要的“系列美术片”。于是,停摆已久的《黑猫警长》在该年重新启动,拍摄出了第三、四、五集。其中的第5集,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1987年的优秀美术片。
在《中国电影年鉴1987》和《中国电影年鉴1988》(书名1987,内容则是对上一年即1986的总结,其余亦同)的“美术电影”篇章里,《黑猫警长》的存在感是很强的。
前者,收录有时任美影厂副厂长、编辑室主任张松林一篇《近十年的美术电影回顾》,文章浓墨重彩地介绍了《黑猫警长》,称赞其“情节紧张而有趣,而且每一集都带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有时代气息”“黑猫警长已成为儿童心目中喜爱的动画明星”。还收录了美影厂导演钱运达对戴铁郎的采访,详细介绍了戴的创作思路。后者,收录有时任美影厂厂长严定宪对1987年美影厂工作的总结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系列美术片”的生产情况,其中就有《黑猫警长》。同时收录的一篇金柏松的文章,赞誉了导演戴铁郎“风格鲜明”,拍摄的《黑猫警长》“在社会上的反响异常强烈,剧场效果也是空前的……与今日孩子的思想现实很贴近。”⑦
2014年,曾担任美影厂厂长(1984~1988)的严定宪,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言及,自己执掌美影厂期间,并未打压干涉《黑猫警长》的制作:
“当时《黑猫警长》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系列,社会反响和观众基础又好,而且基于当时厂里提倡做系列片对接电视台播放的需求,种种现实条件都不可能不让《黑猫警长》继续拍下去。”
与前述史实对勘,严定宪的说法是可信的。
图:《中国电影年鉴1987》中关于《黑猫警长》的报道
(2)1988年之后
美影厂的转型为时已晚。据《上海电影志》记载,1988年,“美影原动画人才大量流失,经济严重滑坡”;1989年3月3日,为走出泥潭,“美影公开招聘厂长”。⑧
1989年出任美影厂长的周克勤,在年度总结报告中,对1988年的描述是:
“1988年……是我厂发生较大变化的一年。……我厂人员严重流失(笔者注:跳槽到薪资更丰厚的外资或合资动画加工企业),使我厂逐步陷入被动的境地,经济严重滑坡。”⑨
对1989年的描述更为惨烈:
“公元1989年是我们美影厂难以忘却的年头,因为它是我厂建厂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几年来,我厂的创作人员大量流向南方几个外资的动画加工厂,自1986年至1989年外流近百人,其中主要是动画片的动画和动画设计。大批的人材外流使我厂创作人员结构出现断层,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加剧经济滑坡。生产利润从1987年的143万,下跌到1988年的48万。……随着经济困难接踵而来的是厂内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直接影响到全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严峻的局面,曾被人揶揄为‘大逃亡’、‘大翻船’。”⑩
人才外流,为何会严重到使美影厂几乎要翻船的境地?美影厂员工下面这段回忆很能说明问题:
“我为《鹿和牛》工作了一整年,仅比平时多收入800元人民币,而我为太平洋动画工作,仅做一些不用动脑筋的简单活,一个月5000元。”⑪
当时的美影厂,仍是计划体制,靠着完成上级的指标来维持运转。具体指标每年约为30~40本,每本10分钟,中影公司以固定价格收购影片(票房好坏与美影无关,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动画片的发行都会亏本),以指标为上限,收多少本给多少本的钱。人才全跑了,完不成指标,收入就会锐减;次年的指标还有可能因此减少,形成恶性循环——90年代初,美影厂不得不对外“卖指标”。
在这种恶劣的厂内环境之下,《黑猫警长》系列片已难以提上日程。
比如,1988年的系列片生产,只接了一部联合国委托的《皮皮的故事》,以及一些对外加工业务——接外活的报酬,比完成中影的指标丰厚;也比生产《黑猫警长》赚钱。做《黑猫警长》无非两条路,要么按固定价格由中影收购,要么低价卖给电视台(《变形金刚》等海外动画片,早期甚至免费供中国的电视台播放,以期打开周边市场)。
厂外环境也同样不太好。比如,1990年,时任电影局制片一处副处长曾撰文批评《黑猫警长》:
“由于电视台播出大量外国系列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只有短片……缺乏优秀的系列动画片剧本。仅以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系列片《黑猫警长》为例,剧本结构松散,没有总体构思,缺乏贯串动作,随意编排情节,有头无尾,中断了生产,这是十分可惜的。”⑫
这个批评是到位的,作为国产系列动画片的拓荒之作,《黑猫警长》确实有粗糙的一面。
及至90年代,欧美日成熟动画如《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七龙珠》等,早已占据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国动画用户的欣赏水准也因之提升。
错过了时间节点的《黑猫警长》,遂一直停留在了第五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