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1年1月13日
被采访人:刘建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艾未未:那先介绍一下自己。
刘建峰: 我啊,中国经济时报的刘建锋,是一个普通的调查记者,在中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的指挥下工作。
艾未未: 做记者多少年了?
刘建峰: 做记者这个行业,我是97年进来的,我就一直是在中国经济时报。但是做调查报导类应该是从王克勤来到中国经济时报以后。我个人开始做,像王克勤所定义的那种类似于像揭黑似的,这样的讲法呢,应该是2008年以后。
艾未未: 这个事件什么时候介入的?为什么会介入?
刘建峰: 这个事件,你说乐清这个事件啊,乐清这个事件它是12月25号就发生了。发生之后,其实当天实际上是在微博上看见的这个照片,是非常血腥的一个照片,然后生理上感觉确实有不愉快的感觉,心理上感觉到一种震撼。但是那个时候,起初我还没有想介入。因为我认为像这种事情的话,呃,无论是公安也好,交警也好,这个处理调查也好,应该不至于……,应该这个是个比较简单的内容,不一定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当初并没有想到要去。
但是,在27号的时候,当那边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定为一个什么交通肇事案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感觉到很有点,有很多疑点,疑惑的地方。这时呢,恰好又看到李承鹏,就是写了个李可乐抗拆记,他在那个天涯论坛上发了一篇,有一篇那个叫作,《滚滚车轮下几许头颅》吧,类似这样标题的一篇评论。我看了之后感觉到,感觉到这里面有些东西啊,就确实感觉到好像需要再去了解一下。在我这才重新开始关注这个事件的媒体报道时候,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就是有很多信息是,就像王小山他们曾经说过的那样,说的很碎面化的东西,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呢,好像我感觉到,就从他们对于现场周边的一些人和事的一些了解,报道来看,觉得是不是可能存在某方的遗漏。当时有这种感觉,觉得是不是一些可能的证人,是不是没有被发现?所以当时就向我们的总编提出,就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派记者去。
王克勤,其实王克勤最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派记者去调查这个事情。在28号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时报的这个领导层,就是这个编委会吧,开了一个很短暂的小会议。在这个小会议上面,就决定还是应该派记者去调查。但是呢,因为我们是一个经济类为主的报纸,所以呢,当时限定的题目是以土地价格为主。就是我们应该主要关注土地的问题。呃,土地的问题,其实,我当时去的时候,其实曾经想过以土地价格为主,但是呢,这其中的事件本身啊,钱云会死亡过程和这个交通肇事这个判定过程本身,我感觉非常的疑惑,太多的疑点,太多的东西不能解释。所以实际上去的路上呢,我一路上都在研究这个东西,也就是目前已有的报道中的对于现场的描述。对于他们,对于这个周边群众访问,寻访的一些村民的,证人的描述。然后是,这个,警方他们提出的,提供的一些信息。实际上,等我到达现场之后,现场的情绪确实是有,老百姓的情绪有很多的,特别是老头老太太,就是很激烈的情绪。应该说我觉得是,应该是什么,感觉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如果是在一个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之后可能会,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绪的冲突会这么……老百姓的情绪表达会这样激烈呢?这个背后的,它的背景就是长期的土地这宗案件,自2004年以来,有长达好几年的一个土地上的上访和被打压,这样一个斗争的过程。
后来,呃,之所以没有把这个往土地方向继续做下去呢,是因为29日我到达现场之后,当天上午就获得了一个信息。获得了一个非常,我认为可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信息,就是钱云会在死亡之前,他随身其实带了微型的一个摄录设备。而且这个微型的摄录设备,我当时就找到了一个,应该说是与钱云会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这个人其实当时已经基本上告诉我,这个东西它保存、流转的方向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要是这个线索,就让我感觉到当时,可能是我做调查可能突破的方向,可能这方面更容易突破。所以后来我就……可以这么说吧,就说,只做一点,不计其余。只做想现场,对案发现场的一个了解,对它的现场的周边的可能存在的一些证人证据方面的一些搜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