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八婆,大家好!
《【树洞】20090703》放出之后,.net得到了233回帖,.com得到了17回帖。嗯,我有一种一个人就办了个天涯起来的成就感。我不打算批评谁,唧歪乃内心平衡之道,八婆有清肺化痰之功。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各位的态度。我的一位嫂子看了这里的回帖后感叹说:菜头,你的读者素质真高,回帖里没有几个是张嘴就恶骂的,而是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办法,去排解。当时我听了很受用,刚刚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之所以大家会用现在的立场和态度,显得比较人性化,原因有2:
1、大家认为这个人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虽然事情不那么值得称道,但是算是“自己人”惹了麻烦,而不是恶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文本描述的角度是以当时人的口吻,这相当于直接面对某个人,而不是根据她的事迹来做评判。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小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没有实体的符号,却因为文本和发表地点的不同,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虽然使用了匿名,但是从描述上看,应该知道她的确存在,就在生活里的某个地方。对于这样一个人,大家就不能再用简单的两分法。这是个坏人,我们要谴责她,钉上十字架。而是像面对一个朋友,一个同事一样,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分析,试图给予一定的帮助。
对于这件事本身我不做任何评价,我想说的是:当大家在踊跃回帖的时候,是否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么个文本,你只是得知一件事,一条社会新闻,你们还会有现在的和蔼态度么?当同样的事,被抽象为新闻报道,或者某个义愤填膺的帖子,大家还能体现出对一个人的关怀么?还是立即就做简单判定:小三,坏人,去死!
电影里说,杀手也有小学同学。同样,小三也是人。在这种情感纠葛中,大概没有多少人是心怀恶意,抱着毁灭别人家庭的神圣使命发动攻击。不,事情不是这样的。所有的爱情都是爱情,只是方式大不相同。所有的沉溺都是沉溺,只是结局大相径庭。我们可以对一个抽象的小三口诛笔伐,但是如果这个人就坐在你的面前,你肯花5分钟听取一下她何以抵达今时今日的地步,你的指头也就无法一直那么高亢地向前戳住。你只能戳报纸,你只能戳屏幕,但是你戳不了活人。
当你目睹的时候,当你倾听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对方不是字面上的一个字眼,口舌间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人,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对方和你有一样的IQ,类似的生活,这意味着你自己也不能保证你能够绝对避免这样的命运。当你拥有这种认识,再去探讨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不再是站在极为狭窄的道德高台上指手画脚,而是在更为宽泛的理解的基础上去探讨人生的可能性,人类的困境。这种讨论才是有价值,远比简单道德判断重要得多,比集体声讨重要得多。
所谓悲悯之心,建筑在对人性不完美的认知上,建筑在对人的广泛理解之上。给对方一个罪名,然后吊死,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前的事情。现在,不应该是这么个做法,甚至不应该有这么种想法。在本期树洞中,被我命名为“R”的这位网友很幸运,没有被唾沫的瀑布淹死。但是,我更像诸位从这件事情上发散出去。不要仅只在一个网友身上去体现你们的宽容和理解,而是对周遭类似的事情上都能体现出你们的智慧和宽容。不要对着报纸上的几个铅字就发飙,就开始猛烈批判,那样显得太过安全。当你要那么做的时候,不妨想想如果面对面的时候,你还能把手指戳到对方鼻子上么?
再想想范跑跑老师的事情,一年多过去了,还觉得他那么可恶,觉得他救女儿不救母亲的言论还是那么荒谬么?当一个人被集体孤立,集体攻击的时候,也许唯一的真相是,周围都是他的同志,他们出于恐惧而保持攻击,只是为了自己在心理上,在别人眼中,和这个昔日的同道划清界限。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这是多么非人的事情啊?
当我们的社会把某个人推上风口浪尖,用舆论的烈火实施火刑的时候,大家能否想一下,这其实是一次集体祭祀,烧掉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甚至是潜意识里对那些所谓的“恶”的渴望?三十年前流行的斗破鞋运动,难道真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整肃,而不是潜意识里压抑的性冲动以游行表演的形式完成一次合法的狂欢?在清教徒云集的地方,从来都是淫棍盛会,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清教徒为主的州里下载A片的人数和付费金额上看出来,在那些道德高张的地方,那里的君子大人愿意下载更多的A片,为成人内容消费更多的金钱。
在道德上的宽容不是为了开脱,而是为了大家能够保存起码的人性。我的话说完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