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郝劲松节目回应

1 能说说《面对面》这次选题的初衷吗?你采访过他,这次选郝劲松是不是避难就简?

新闻性是在于他这次是上海钓鱼案的公民代理人,案件刚胜诉。在调查时也采访过他两次,04年的诉北京地铁公司发票案和08年华南虎照案,当然,总在公共事件中碰到的是同一个人,有点感慨。

2 不能说铁道部不涨价是郝的功劳。这偏了。郝挺让人感动,中国缺少行动派。每个人都去为社会正义撞撞城门,每个人的撞击积少成多,每走一小步,却最终走出一条中国法律与民主的进程之路了。

说的很准确,不涨价绝非他一人之力,我看了一下节目,也没有说是他的功劳,只是交代了不涨价的结果和时间。郝劲松自己也说到了,这些事情的结果不是一已之力,是一个时代的力量。
2 该节目唯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谈到郝的内心迷惘时,突然略过去了。对我来说,这是唯一真正想知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郝内心的迷惘,很可能也是我们参与公共事务时,同样碰到的心灵困境。
是的,他的迷惘是很有参照的价值的,最终这部分放进去的不多,大家可以去郝劲松自己的博客看看,跟他有更多的交流。人们总是相互取暖的。

4 柴静的表现虽然仍然有“柴型感性”特征,但瑕不掩瑜,对话基本体现了郝劲松的性格和行为逻辑,有质疑,有反对,有担忧,尽量客观,不做太多价值判断,这就是面对面节目的特点和目标:在交流中展示人物个性,在语言的敲打中暴露谎言。观众有自己的判断力,主持人的任务是让被访人“现形”。如果在对话中多一点“对抗性话语”就更好了,形成“众声喧哗”的场面,提供更丰富更多视点的立场。“
嗯,柴型感性,是说某些问题,还是说表情语态?呵呵,如果能有具体说明一下就更好了,是,长篇的人物采访基本会暴露记者所有的思维方式上的弱点,我的确希望多讨论,让我自己能够警惕,规避一些不自觉的坏习惯。

尤其《面对面》这样的节目,主要是依靠对一个人物的采访来完成的,你说的“众声喧哗”,就很重要,记者能不能把不同利益立场的人会有的疑问忠实地呈现出来,能不能认识到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是节目能不能客观公正的很重要的前提。对郝劲松的呈现,我自己是够不满意的,很一般的采访,没有比几年前更进步,拿人物纪录片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差距更大。没什么需要辩解的,即使当下做不到,最起码还是知道有更高的标准存在的。

另外问问大家,我的语速会太快么?有年长些的观众好象这么觉得。

5 你不再是记者了,以后我们叫你什么呢?温室里的主持人?

叫什么都不重要,是一个记者,坐在哪儿都是。如果不是,叫什么也帮不了你。人生很长,变化很多,我贴出刘香成照片的意思,是敬重那些三十年前坐在天安门广场路灯下看书的高中女生,不论境遇,要有那种当下不杂的专注,把手头的每件事做扎实,来日方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