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领域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像放血疗法,不过这些都是很久远之前的事了。
今天丁香医生说的是一个不太远的东西,也就在半个多世纪前,它就风靡一时,首创者收获诺贝尔奖桂冠,它被誉为精神病治疗领域的革命性成就,盛行世界 20 年,但最终在一片批评声中走下神坛,被永远弃用。
它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精神外科手术:脑白质切除术(lobotomy)。
(今天的主角,看着就渗人的玩意)
故事要从精神病治疗的发展史说起,自古以来精神病都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比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外科疾病,「无形」的精神类疾病让一代代医生有着有力使不出来的感觉。
好在随着解剖、生理等科学的进步,人们慢慢弄懂,精神疾病与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或许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时一个偶然的事件,为人类打开了研究大脑的大门。
1848 年,一个名叫菲尼斯 · 凯奇(Phineas Cage)铁路工人,在一次意外的爆破事故中被一根铁棒爆了头,当时这根长达 1 米粗约 3 公分的铁棒,从他的左脸眶下区穿入,再由额顶处穿出,最后落在距离他数十米的地方。
然而神奇的是,菲尼斯 · 凯奇并没有当场扑街,反而被成功救活,虽然最终他失去了左眼,但是语言、记忆、运动功能一切如常,直到 12 年后才死于癫痫。
不过大难不死的凯奇在遭此变故以后,虽然身体没有受到多大伤害,但是性情大变,从原来人员良好,工作负责的工头,变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缺乏责任感,粗鲁不雅的酒鬼。
凯奇的遭遇引起的当时很多科学家的关注,并引起来关于大脑功能分区的讨论。
(菲尼斯 · 凯奇的照片以及当时铁棒插脑的示意图,鉴于凯奇病例对脑神经科学的贡献,至今他的头盖骨还存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解剖学博物馆)
在凯奇案例众多的关注者中,耶鲁大学的神经病学家约翰 · 富尔顿(John Fulton)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为了弄清不同部位的大脑功能,于是拿大猩猩开刀,通过切除大猩猩不同部位的大脑,来研究对其的影响。
在一次试验中,富尔顿切断了两只大猩猩的额叶,发现它们突然变得很安静且温顺了。于是他将这些研究结果在 1935 年伦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神经病学年会上进行了报道。
一个名叫埃加斯 · 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的葡萄牙神经病学家大概成为那届年会的最大受益者,在听完富尔顿的报告后,莫尼斯想到,既然破坏大猩猩的额叶,可以让它们变得安静顺从,那如果把这招用在精神病人身上,是不是也可以让狂躁不安的精神病人变得「听话」呢?
6 个月后,莫尼斯就在助手的帮助下对一个 60 多岁的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前额叶的破坏手术,当时,他们在患者颅骨两侧各开一个口,并通过这个口向前额叶部位注入乙醇来损毁该处的神经纤维。
因为人的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额叶的前部有着广泛的联络纤维,与情感、冲动行为、判断、抽象思维、记忆有关联。手术过后,这位精神病人的症状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却丧失了人格和情感。
不过莫尼斯确认为,比起精神病症状,这些副作用是可以接收到,随后在未有严格长期随访的情况下,莫尼斯就宣称:前额叶切断术对于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特定的精神病患者。
(当时前额叶白质切断术的一些器械)
因为莫尼斯本人是个负有盛名的神经科学家,且在上流社会也人缘很好,所以他的「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很快被推广开来,不过在那个对精神类疾病毫无办法的时代,这个有着「明显效果」的手术,备受推崇也没有啥太大的意外。
但是莫尼斯的前额叶白质切断术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专门的手术室,完成从颅骨定位到麻醉、钻孔等复杂的操作,更不要说还要专业的神经科医生来主刀,这对于当时很多条件差的精神病院来说是不可能的。
然而人类总会在一些地方爆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在发现莫尼斯手术的「复杂」问题以后,莫尼斯的一个医学搭档沃尔特 · J · 弗里曼(Walter J. Freeman)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粗暴的前额叶切断的方法:
经眶前额叶白质切断术(tansorbital lobotomy),也称之为「冰锥疗法」(ice-pick lobotomy)。
这个新的脑白质切断术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术者先用电休克使患者晕厥,然后用凿子经眼眶将钢针敲入脑内,凭经验在患者的前额叶中不断搅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破坏前额叶白质的目的。
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大体形容一下,大概就类似于:
针挑豆腐脑,棍搅胡辣汤
如果还不能理解,看一下冰锥疗法的操作工具,可能印象会更深刻点。
(冰锥疗法的一些工具)
比起莫尼斯的方法,冰锥疗法简单粗暴易操作。不需要严格的消毒灭菌,不需要专业的神经外科手术的技能,更不需要专门的手术室,只要在普通房间,弄一张病床、一套束缚工具、一根钢针和一把锤子足矣。
发明此招的弗里曼总共进行了 3 439 例脑白质切断术,其中有 2 500 例是用冰锥疗法来做的。
简单易操作的冰锥疗法,也让脑白质切除术开始彻底泛滥起来,因为名声再外,在那个对于精神病没有良好治疗手段,甚至对精神病认识都不够深刻的年代,粗暴的脑白质切除术被当成了「万能钥匙」。
据统计。从 1936 年到 1951 年,仅在美国,就至少有 19 000 人进行了前额叶切断术。
随便一家小诊所的医生都可以对病人实施冰锥疗法,而治疗的病症也变得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从原来针对特定的精神病人群,发展到一切有精神或行为异常的人群,甚至一些稍微有点头痛、失眠症状的正常人也做了该手术。
据说在当时的日本,许多进行手术的患者还只是孩子,做手术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乖或在学校表现不好。
一名曾在 50 年代接受 Freeman 额叶切除术的男子表示,当年仅仅是因为继母觉得他不愿意上床睡觉,就拉着他去做了手术。
虽然荒诞的事情一再发生,但这一切并没有阻碍整个社会对于脑白质切除术的推崇,1949 年,莫尼斯凭借当初的研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他使用脑白质切断术来治疗特定的精神病患者,并开启了精神外科的新纪元。
(埃加斯 · 莫尼斯,他本人也是葡萄牙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过,先天不足的研究,粗暴的操作和泛滥的使用,最终暴露了脑白质切除术的各类弊端。虽然包括莫尼斯和弗里曼在内的推崇者们一再无视手术的副作用,但这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脑白质切除术给病患带来的巨大伤害。
据统计,由于前额叶切断术的泛滥,实施的手段也简单粗暴,患者术后的表现千奇百怪,真正有效的并不多,很多人出现了智力低下,丧失了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人格和情感等情况,还有很多患者最终变成了植物人。
包括发明了冰锥疗法的弗里曼,在他 3000 多例手术中,最出名的患者——罗斯玛丽 · 肯尼迪(Rosemary Kennedy),也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的亲妹妹,也因为这个手术受到了伤害。
(罗斯玛丽 · 肯尼迪因出生时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于 1941 年进行了脑白质切除手术,但手术效果并不好,智力水平不增反降,只相当于 2 岁小孩儿的智商,术后还不能行走,表达能力也下降了。)
到了 1950 年 12 月,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问世,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开放了一个新的窗口,患者的精神症状也开始得到有效的缓解,加上人们开始认识到前额叶切断之后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前额叶切断术开始走下神坛,质疑声和批评声不断,并逐步被弃用。
1951 年,也就是莫尼斯获得诺贝尔奖仅仅两年后,前苏联第一个宣布弃用前额叶切断术。
到了 1970 年代,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全面禁止该手术。不过脑白质切除术还是成为了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恐怖记忆
(著名电影《飞越疯人院》最后男主被强制实施的就是脑白质切除术,《1984》、《美国恐怖故事》等文学影视作品对脑白质切除术的描写也有很多)
科学总是在曲折中进步,这句话,用来形容题主的问题,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暂无评论内容